“扶貧桃”長成了“致富果”
“靠著政府引導,家里種了5畝黃桃樹,一畝地的收入,能有上萬元呢!”在永嘉縣界坑鄉美岙村,連日來豐收正忙,60歲的村民楊高壽忙著收成。近年來,通過原本133萬元扶貧資金撬動,界坑鄉探索“鄉賢出資、村集體參股、農戶跟種”的共同富裕模式,界坑鄉的千畝桃園里,“扶貧桃”長成了村民們的“致富果”。
美岙村是該鄉黃桃主產區,全村種了100多畝的黃桃,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村莊山間田頭,隨處可見沉甸甸的桃子壓滿枝頭,色澤金黃,散發著誘人的果香。
一筐筐的黃桃,被采摘下山,大伙忙著拆袋、分揀、包裝。今年黃桃喜獲豐收,村民湯美葉臉上滿是笑容,她也種了5畝地,黃桃售價每公斤10-20元,今年可為家中增加四五萬元的收入。
“看到種黃桃的效益越來越好,今年不少村民回鄉,翻新荒地再種植,估計新增100多畝。”美岙村村委委員副主任湯笑秋介紹,得益于桃樹樹齡增長增產,以及村民們種植技術的提升,今年全村黃桃產量預計有7.5萬公斤,產量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產值可達百萬元。
2018年,界坑鄉利用溫州市政協牽頭帶來的133萬元扶貧資金,通過“鄉賢出資、村集體參股、農戶跟種”的模式,謀劃了千畝桃園項目,其中700畝桃園由農戶自行認領樹苗種植。另外300畝盛山大青叢桃園基地由鄉賢承包、村集體參股的方式共同經營,133萬元扶貧資金作為原11個村(村優化調整后為9個村)的入股資金。
最終,溫州千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鄉賢占股55%,村集體占股45%,全鄉11個村占比4%-8%。桃園基地每年給11個村集體帶來分紅,去年果園收入15萬元,今年25萬元,各村分得了1-3萬元不等,上董村已將1.6萬元分紅全部投入建設沿溪七彩游步道。
圖源:溫州新聞客戶端
“黃桃產業發展布局分為兩部分:一是鄉賢產業項目帶領,保障村集體收入;二是村民自主認領,我們給農戶送苗、送肥料、送技術專家團隊。”界坑鄉黨委書記謝純武介紹,現全鄉黃桃種植規模達2.7萬棵,今年產量預計將達到25萬公斤,帶動了200多戶村民實現增收。
界坑鄉為何選擇種植黃桃,這和省科技特派員葉明兒分不開。從2008年開始,來自浙江大學的葉明兒教授作為省科技特派員來到界坑鄉,和當地百姓一同探尋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產業。事實也證明,這里的水土十分適宜黃桃種植,品質和產量都屬上乘。
謝純武表示,近年來,界坑鄉因地制宜,按照“鹽商驛站·桃源界坑”發展思路,堅持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把發展高山農業作為關鍵載體。在科技特派員助力下,界坑鄉提出了聚力打造“四個千畝”四大農旅產業,持續推進茭白、茶葉、田魚、桃子“界坑四寶”品牌打造,下一步將進一步結合市場化運作和大公司合作,拓展農產品銷路,增強“造血”功能,帶領百姓走向共同富裕。(中欣 金朝丹)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