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美麗“稻鄉”帶火美麗經濟
7月30日,游客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尤喀爾克喀庫拉村感受田園風光。 □玉米提·喀迪爾攝
盛夏8月,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景色宜人。特色林果園中的果實掛滿枝頭,水稻田里綠意盎然;特色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小橋流水人家怡然自得;農家樂里賓客往來,充滿了歡聲笑語……
帕哈太克里鄉全面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將生態旅游與特色產業有機結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著力實現“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亮點”,各類業態蓬勃發展,跑出了鄉村振興“加速度”。
鄉村換新顏
走進帕哈太克里鄉尤喀爾克喀庫拉村,猶如走進了一個江南村莊,由自然水系形成的河流,緩緩穿村而過,小河上古色古香的小橋,與岸邊錯落有致的房屋、堤岸,形成一派和諧靜謐的田園風光。
“尤喀爾克喀庫拉村水資源豐富,有天然泉眼30余個,我們通過水系、泉眼、稻田、綠道等現有資源,全力打造‘稻鄉泉村’生態鄉村旅游景區。”帕哈太克里鄉黨委書記李篤民告訴記者。
幾年前,村里是另一番景象。“以前水面上到處都是垃圾,村里的路也都是土路,車走過時揚起的灰塵讓人灰頭土臉。”村民胡熱西達·努爾說。2016年以來,尤喀爾克喀庫拉村完成了垃圾清理以及2000多平方米水面的清理,所有巷道全部硬化并安裝了路燈,家家通自來水、安裝排水管道和水沖式廁所。同時全村進行景觀改造,徹底改變此前水系污染嚴重,垃圾亂倒、污水隨意排放的舊狀,村容村貌徹底變了樣。
自2019年6月以來,景區接待了上海、深圳等各地游客10多萬人,景區內餐廳、各類店鋪、電商中心等營業收入達300萬元以上,直接帶動農戶在景區及周邊就業200多人,村民純收入達到1.3萬元。該村出產的優質弱堿性大米也受到游客熱捧。如今,“稻鄉泉村”的品牌已逐步打響,區域吸引力日益增強。
村里搞旅游開發后,胡熱西達·努爾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辦起了農家樂。“感覺我家就在一幅畫里,現在的生活跟眼前的景色一樣美好。”
發展生態農業
萬畝精品水稻生態園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枝頭,鵝鴨在水田里悠閑地散步,還有兩個月左右,水稻就將進入收割期。
帕哈太克里鄉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米質優良。但受鹽堿地限制和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的影響,水稻產量一直不高。2018年以來,海水稻在該鄉試種成功,采取水稻旱播模式,大大節約了水資源。海水稻畝產比傳統水稻品種高出100公斤左右,農民每公斤大米可直接增收2元左右。
今年帕哈太克里鄉開始全面推廣海水稻種植,規劃了萬畝精品水稻生態園,全部采用綠色無公害種植標準體系,同時配套實施立體農業種養模式,在稻田間的水渠里配套養殖鴨、鵝、魚、蝦,以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
提里瓦爾地·烏魯格是帕哈太克里鄉尤喀克帕哈太克里村人。去年他家種了5畝海水稻,收入超過了1萬元,再加上養殖等其他收入,全年達到了7萬元。嘗到了甜頭的提里瓦爾地今年增加了海水稻的種植面積,還在水稻田里養起了鵝和小龍蝦。“今年我還要繼續加油干,讓收入更多一點,日子更好一些!”提里瓦爾地干勁十足。
“我們在這里種水稻,在田間地頭養鴨子、鵝、螃蟹和小龍蝦,就是要體現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體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態旅游方式。”萬畝精品水稻園負責人說,通過稻田觀光、農家樂等形式,打造集觀賞、娛樂、餐飲、度假于一體的“稻鄉漁歌”生態農業旅游基地。
打造“稻鄉”品牌
2020年5月,在萬畝稻田的不遠處,由深圳援建的馕文化產業園投入運營,按照“產業+旅游+文化”發展模式,直接帶動2000余名產業工人就近就地就業。
現在,尤喀克帕哈太克里村的茭白即將迎來收獲的季節,一公斤茭白最少能賣10元,一畝地可以收獲幾百公斤,茭白地里養殖的小龍蝦已經賣空。在尤喀爾克喀庫拉村,已有近20戶村民依托景區開起農家樂、商店、民宿。
如今,“稻鄉泉村”已經是網紅打卡地,“稻鄉漁歌”已經初具規模。該鄉還充分發揮各村資源優勢,結合各村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多個“稻鄉”鄉村旅游品牌,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養殖、農家餐飲、特色民宿、鄉村采摘等各種業態都得到蓬勃發展,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的美麗鄉村。
“帕哈太克里鄉將走出集觀光旅游、生態種植、農產品精加工、商貿、健康休閑、餐飲住宿、現代管理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綜合體路子,做足文旅融合發展文章,讓美麗鄉村帶火美麗經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李篤民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