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態青海綠色農牧的“金字招牌”——青海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門源白牦牛。 本報記者 羅連軍 攝
枸杞采摘。 本報記者 田得乾 攝
完成300萬畝(20萬公頃)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全省42415個養殖戶、合作社和牧場的300余萬頭(只)牦牛藏羊實現可追溯;獲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805個;認證有機牦牛藏羊445萬頭只,全省有機監測認證草原面積進一步擴大,“青字號”品牌效應持續放大……青海正朝著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目標揚帆起航,堅定前行。
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讓綠色農牧底色更濃
盛夏七月的青海山川秀美,風光無限。走進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紅色果實掛滿枝頭,成片的枸杞在陽光下勾勒出一幅火紅的壯美畫卷。
作為獲得國內第一張中國有機枸杞產品認證證書的企業,公司自有有機枸杞種植基地10000畝(666.67公頃),年產500多噸有機枸杞,產品80%出口歐洲,并且連續8年出口額位列青海省第一,占全省枸杞出口50%以上。
“我們始終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有機農業’為理念,嚴格控制枸杞農藥殘留,施用自發酵羊糞有機肥,引用昆侖山雪融水灌溉,加工過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建立全過程追溯體系,生產優質的有機枸杞產品。”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海東說,由于公司生產的綠色有機枸杞在國內外的銷售單價比普通枸杞高出很多,企業效益得到了最大的回報。
嚴格落實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作,以有機肥替代化肥,努力打造綠色有機產品基地、知名品牌基地,讓格爾木市有機枸杞產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自2019年以來,我省省級財政共安排資金8.46億元,全力推進“兩減”行動試點工作,其中2019年完成試點面積114萬畝(76000公頃),實現全省化肥、化學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24.4%和21.3%。2020年在8個市州29個縣(市、區)及7個國有農牧場,完成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試點300萬畝(20萬公頃),全省化肥農藥用量比行動實施前分別減少40%和30%以上,走在了全國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及湟源、平安、貴德三縣(區)和省三江集團整州整縣整場推進,基本實現了化肥零使用。
可以說,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中,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是讓綠色這一農牧業發展的底色更加濃厚的關鍵之舉。
大力推進農畜產品培育,讓綠色有機底氣更足
5月29日,項目規劃總投資約8240萬元,設計生產規模1萬頭左右,年加工牦牛肉1500噸以上的湟源縣現代牦牛產業生態園在日月藏族鄉前灘村啟動,將為湟源縣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強勁動力。
打造輸出地,必須要有高質量的農畜產品作為支撐。近兩年,我省先后認定湟源縣、剛察縣為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認定玉樹牦牛、祁連藏羊、龍羊峽三文魚、柴達木枸杞為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7個、省級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40家,農畜產品培育成效顯著。
同時,通過積極爭取農業農村部立項行業標準5項,優化優勢特色產業標準182項,進一步加快完善了特色農畜產品標準體系。目前,全省共獲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805個,認證有機牦牛藏羊445萬頭只,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
6月12日,果洛州瑪多縣農牧和科技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在瑪查理鎮赫拉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開展溯源電子耳標佩戴及信息錄入工作,共完成630只羔羊及88只犢牛的耳標佩戴及信息錄入工作。
實施這項工作的意義就在于通過給每頭牛每只羊從出生起只佩戴一個耳標,就實現打造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生產消費互信互認的產銷對接模式。
目前,省農業農村部門通過追溯體系建設擴面,已在全省30個牧業(半農半牧)縣實施了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工程,全省42415個養殖戶、合作社和牧場的300余萬頭(只)牦牛藏羊實現了可追溯,這也將更好助推牦牛藏羊特色產品進入中高端市場,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現如今,我省“昆侖”系列優良青稞品種、牦牛藏羊高效養殖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培育出世界第一個無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項目獲青海省改革創新獎,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說明我省在農畜產品培育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另一方面也說明青海發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前景無限,底氣充足。
“青字號”品牌組團登場,讓輸出地建設質量更高
牦牛、藏羊、青稞、油菜、乳制品、蜂蜜、冷水魚……眼下,我省正在隆重舉辦第22屆青洽會,走進農業農村廳承辦的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展示館,你就會發現我省的這些特色農產品有多么吸引人。
“這是哪里的三文魚啊,可以嘗一下嗎?”在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的龍羊峽三文魚展臺旁,來自揚州市代表團的王先生問道。“這是青海龍羊峽的三文魚,口感非常好,您嘗一下就知道了。”展臺邊負責介紹的工作人員回應。不一會兒,展臺前就圍滿了人,有品嘗購買的,也有咨詢了解尋求合作的,十分熱鬧。
“目前我們的三文魚除了傳統市場銷售以外商超和自媒體以及線上銷售都在擴張階段。”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負責營銷的副總經理李建海介紹說,在外貿方面公司的產品主要出口到俄羅斯、日本,而且銷量還在遞增。同時,作為煙熏三文魚的原材料,我們的產品在國內也深受廠商和供應商喜愛。
記者也從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省漁業生產穩步恢復,水產品產量6000噸,同比增長24%,預計產值3億元。累計引進鮭鱒魚發眼卵400萬粒,正在孵化、培育中,年底前可全部投入網箱養殖。
龍羊峽三文魚只是青海眾多“青字號”品牌農產品之一。近年來,我省立足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魚等優勢主導特色產業,積極做優做強“青字號”品牌打造,發布大通牦牛、龍羊峽三文魚、祁連藏羊、柴達木枸杞等16個青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通牦牛、興海青稞等7個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啟動實施“百佳優品”評選活動,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達813個。柴達木枸杞正式入選中歐互認地理標志農產品清單,鮭鱒魚養殖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和出口歐洲許可,成為國內唯一獲準出口的省份,我省高原特色農畜產品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走向國內外市場。
好風憑借力,奮進正當時。當前全省上下正凝聚合力突出發展牦牛、青稞、藏羊、油菜、枸杞、冷水魚六大優勢特色產業,重點打造東部高效種養產業發展區、環湖循環農牧業發展區、青南生態有機畜牧業發展區、柴達木綠洲農業發展區,沿黃冷水魚綠色養殖發展帶為內容的“四區一帶”布局,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