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野空間”的鄉村產業邏輯
過去兩個半月,位于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林家村一家名為“倉野SPACE”的鄉村西餐廳牢牢占據著青浦區西餐廳“榜一”位置。西餐廳設在村里本身是一個賣點,又是新推出,獲得消費者短時期熱捧很正常,但是,和絕大多數背靠大都市的農文旅項目比照,“倉野空間”存在兩大明顯不同:一是客單價不比上海市區的西餐廳低,跟青浦區地標性休閑區“蟠龍天地”內一干西餐廳比較,后者毗鄰國家會展中心,身處國家級休閑旅游街區內,大多數在口味、環境及服務三大指標上的得分數都比“倉野空間”高,是來自長三角及全國其他都市圈的游客硬是把地處上海遠郊的“倉野空間”推上了“榜一”位置;二是敏銳的資本聞“香”而至,卻被創始人婉拒,理由是,等到打出“烘焙文化村”品牌之后再考慮引進資本擴大產業規模。
鄉村振興產業是重點,培育和引進鄉村新業態便成了順勢而為的探索實踐。全國各地美麗鄉村因為新業態而吸引了游客,有的鄉村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優勢,促成新業態聚合出新的產業。但總的來說,以農文旅為主要特征的鄉村新業態,能在一個行政村集聚,進而形成產業的,鳳毛麟角,對于一個沒有特色文旅資源的美麗村落,幾無可能。那么,以農文旅為特征的新業態到底能否為美麗鄉村增添產業,鄉村產業又以什么樣的邏輯繁衍生息?近日,記者慕名前往林家村,和村黨總支書記、鄉賢、“倉野空間”創始人展開交流。
培育鄉村產業“品牌打卡點”先行
春末時節,上海都市鄉村處處透著生機,走在2021年成功創建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林家村,和美景象撲面而來。
“我們直接去‘倉野空間’吧,你看,就在河對面?!?/span>
林家村黨總支書記徐永堅事先知道記者此行的目的,在村委會大門內側和記者簡單寒暄之后,手指著河對岸。
河對岸是兩幢連在一起的普通人字形屋頂鋼筋水泥磚墻的兩層樓高廠房,因為西面近三分之一長度的屋頂高出一小截而形如兩幢,外形上,保持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普通鄉村廠房的樣貌。如果不是安裝在外墻上的休閑平臺和正在享受的游客,記者真不敢相信這就是“榜一”鄉村西餐廳的一面。
走進“倉野空間”,如同走進一個鄉村公共院落。北側是L形主建筑,中間水泥庭院里有一棵高大雪松,南側是一片小樹林,一覽無余。L形主建筑西側是村衛生室,占了約三分之一的空間,其余部分是“倉野空間”建筑,也就是鄉村西餐廳,與林家村年長者食堂合二為一,庭院的東頭是四開間一層高人字形屋頂輔助用房,當中兩間的墻用烘烤面包用的木頭裝飾。如果非要強調空間的格調,就是外立面顯得質樸而有年代感的同時,不失設計感。一塊兩米見方斜靠在墻上的抽象畫,則讓整個空間和藝術產生了某種聯想。
西餐廳是另外一個天地,一個由鄉村年代感、現代設計感與質樸時尚的家具共同構成的西餐空間,一個通過大玻璃窗、大門和外部美麗鄉村融合的空間,一個能自證投資額達數百萬元的鄉村休閑體驗空間。
“錢和精力基本都用在了這個近800平方米的西餐廳里了,我們按照消費者的喜好做了內部設計,建起了全球最大的面包烤爐,用了上好的材質,桌椅及其木地板等無不質地考究。”有著豐富城市空間設計和運營經驗的“倉野空間”創始人闕憶銘說,“我的目標非常明確,首先要打造出一個品牌打卡點。”
隨著鄉村新業態入駐鄉村,各地迎來的多是“鄉村網紅打卡點”,周游了世界的闕憶銘在經濟形勢并不樂觀的形勢下,投入幾百萬元打造鄉村“品牌打卡點”,是闕憶銘周游世界之后的感悟,是他深入了解了日本一個鄉村蛋糕店產值高達10億元經營理念和邏輯之后作出的決策。闕憶銘認定,鄉村產業必須建立在品牌附加值基礎之上,通過品牌附加值賦能產業鏈完善價值鏈,第一步是打造鄉村西餐廳品牌,接下來是創建烘焙文化村品牌,一旦形成了品牌鏈,林家村的烘焙產業就水到渠成了。
因為鄉賢張瑞杰、陳君芳夫婦在林家村創設了上海第一個網紅農家書屋,記者自2018年起就關注振興林家村的追夢人,林家村至今仍有9位藝術家駐村,多虧了兩位鄉賢的穿針引線。也因為他們倆,老朋友闕憶銘選擇了林家村作為鄉村烘焙產業的“根據地”。
對于“倉野空間”工作日車流量基本穩定在300輛上下、雙休日均超過400輛、單日營業額超過10萬元不是小概率事件等表現,張瑞杰很為闕憶銘高興。他說,憶銘是做城市空間設計和運營的,品牌化運營是他的強項,加上他因為喜歡鄉村而在青浦生活工作了10多年,重資產打造鄉村西餐廳品牌打卡點既精準又成功。
當然,鄉村西餐廳設在鄉村振興示范村林家村,擁有全球最大的面包烤爐,這些不足以成就品牌打卡點,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烤面包,提供性價比高的西餐,是基礎。為了夯實這個基礎,“倉野空間”請來了Costco面包供應商、研究烘焙16年的專家,采購了全球最好的面包用面粉,專門去山東購入高質量的烘烤用果木柴火。
和在成熟商業區經營西餐廳不一樣,打造鄉村西餐廳餐飲服務品牌,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存在先天缺陷,只有安撫好消費者的味蕾和情緒價值,才有機會提升品牌。“大眾點評上的評價,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提高運營質量的明確訴求,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消費者認可我們的質量,這是我們現階段需要的品牌與消費者關系?!标I憶銘說。
創建烘焙文化品牌筑就鄉村產業“護城河”
把烘焙引入鄉村,在田野風光里品咖啡面包,自然能夠吸引鄉村休閑旅游消費者,何況,上海鄉村是農耕文化與海派文化的交融地,早在2019年浦東鄉村就出現了由老外主理的烤面包特色經營點,當下,利用現場烘焙吸引消費者的上海鄉村近10個,其中青浦區就有三個。記者發現,除了“倉野空間”,其他的烘焙點只停留在豐富鄉村美食和增加體驗的程度,基本上沒有從培育烘焙產業的角度思考。
“倉野空間”能否解決鄉村旅游雙休日潮漲驚人工作日潮落無聲的“痛點”?能否持續提升鄉村西餐廳的品牌影響力?又如何創建烘焙文化村品牌?針對這些鄉村烘焙產業必須解決的價值鏈難點,闕憶銘給出了經營方略和思路。
首先是把由鄉村公路和河道環繞而成的半島型“倉野空間”打造成一個時尚鄉村生活空間。為此,闕憶銘租賃了半島空間里的三幢民宅,兩幢改為民宿,一幢用作“員工之家”,從而解決了時尚生活空間深夜“擾民”之憂,特別是西餐廳樂隊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成為品牌傳播和提升的一個支點。
其次,在擁有時尚鄉村生活空間的前提下,闕憶銘正有序籌備著6個烤爐,一旦這六個烤爐建成,不但能夠解決因消費者井噴而帶來的烤面包供應不及時、供應不上這個現階段廣受“善意調侃”的難題,也能為消費者提供場景式特色烘焙體驗,從而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創建烘焙文化村品牌打下基礎。
“有了6個烤爐,高品質烘焙產品的生產研發就能有的放矢,符合中國消費者追求的烘焙產品及體驗項目的開發也自然而然提上日程,夜深人靜的時候,坐在這個空間里想象著這些,真的挺美。”渾身透著藝術家氣質的闕憶銘不失風趣地說。
完善鄉村產業生態塑造產業“生長空間”
當下,鄉村產業振興關注點已經從引進培育新業態轉到新業態能否成就鄉村產業,鄉村產業生態問題也因此成為公共話題。因為“倉野空間”持續不斷帶來的客流及“吸金”能力,青浦區各級政府領導蒞臨調研,農業農村委員會以及朱家角鎮黨委政府相關負責人、林家村村兩委成員更是聚焦“倉野空間”,群策群力塑造烘焙產業“生長空間”。
闕憶銘的回憶證明,帶著“野蠻生長”特質的“倉野空間”和沒有多少“地利”的林家村之所以能一拍即合,除了半島形區域自成一體的空間優勢,主要是林家村村兩委成員和陳君芳等鄉村創業者共同構建起來的產業生態優勢。因為后者,雖然只簽了兩年租賃經營合同,闕憶銘愿意高投入深扎根。
事實證明,林家村為鄉村產業創建者提供了有力背書。過去一段時間,為了解決每天300輛以上小車進出,朱家角鎮鎮政府負責人和村兩委到“倉野空間”現場辦公尋找破解之策。當“倉野空間”提出提升鄉村品牌打卡點形象訴求后,村里便下決心把村衛生室搬走。而青浦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產業科科長陸春燕,更是以多種方式調研“倉野空間”,及時掌握創建烘焙文化村品牌、孵化烘焙特色產業進程中的困難和訴求。
“引進培育優秀經營主體圍繞‘特而精’建設產業鏈、價值鏈,當是鄉村產業萌芽、形成、發展的邏輯,‘倉野空間’正進行著非常難得的探索,作為職能部門,要千方百計呵護好產業‘生長空間’?!标懘貉嗾f。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