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激活傳統村落“共富密碼” 農房煥新顏 古村譜新篇
在渝東南武陵山區深處,青瓦木樓依山而建,石板小徑蜿蜒交錯,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41個中國傳統村落正經歷著一場“蝶變”。自2022年入選全國首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以來,酉陽以“農房變客房、田園變游園”為抓手,探索出一條保護與發展并重、文化與產業融合的傳統村落振興之路,讓古老村寨煥發“第二春”。
連片保護:從“散落珍珠”到“璀璨項鏈”
酉陽的傳統村落占重慶全市總量的四分之一,卻長期面臨“保護缺資金、發展缺路徑”的困境。如何讓老建筑“活”起來?酉陽打破“一村一策”的零散保護模式,按照“地域相鄰、文化相近、資源互補”原則,將花田鄉何家巖村、酉水河鎮河灣村等9個核心村落串聯成“云端桃源”“紅色桃源”等4大特色組團,構建“連點成線、串線成片”的保護利用格局。
在何家巖村,百年吊腳樓群經過保護性修繕,變身非遺工坊和民宿集群,土家織錦、蠟染技藝在這里活態傳承;河灣村依托酉水河風光,將閑置農房改造成“水韻民宿”,配套建設土家民俗博物館,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我們建立傳統村落保護‘政策包’,每年專項安排600余畝建設用地指標,探索傳統民居‘三權分置’改革,鼓勵村民以宅基地使用權、房屋經營權入股,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酉陽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張宏介紹,全縣已盤活閑置民居400棟、低效土地8904畝,為古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業態創新:從“守著寶山”到“造血生金”
走進酉陽車田鄉清明村,梯田層層疊疊間,“云稻米”認養基地的木牌格外醒目。游客通過手機APP即可認養稻田,全程監控水稻生長,成熟后直郵到家。這種“農業+文旅+數字”的新業態,讓當地優質稻米價格翻了兩番,村集體年增收20萬元。
立足“傳統村落+”戰略,酉陽差異化布局“旅游村”“產業村”:在南腰界紅色旅游區,將革命舊址與傳統民居結合,打造紅色研學基地;在雙泉鄉,利用喀斯特地貌開發溶洞探險、山地露營等項目,帶動周邊200余戶村民經營農家樂。數據顯示,近三年全縣新增國家4A級景區6個、鄉村旅游景點25個,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37.2%、48.3%,真正實現“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化。
更值得關注的是,酉陽正試點“鄉村CEO”制度,從城市引進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業經理人,為傳統村落量身定制發展規劃。何家巖村聘請的“90后”CEO王琳,通過直播帶貨、文創開發,將當地的花田貢米、蜂蜜等農產品打造成網紅品牌,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00萬元。“我們不僅要‘輸血’,更要培育‘造血’能力,讓村民成為發展的主角。”張宏說。
共富共享:從“單村突圍”到“全域振興”
在保護利用過程中,酉陽始終堅守“村民受益”核心:建立“村集體+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民宿經營收益的15%返還村集體,用于基礎設施維護;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先吸納本村勞動力,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全縣50個“共富鄉村”項目通過電商直播、文旅融合等方式,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2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至7.2%。
傳統村落的“復活”,更留住了鄉愁記憶。酉陽設立傳統工匠培訓基地,培養土家吊腳樓營造、苗繡等非遺傳承人300余名,讓古老技藝薪火相傳;編撰《酉陽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明確每棟歷史建筑的保護等級和利用方向,避免“千村一面”。如今,河灣村的土家擺手舞、何家巖村的“薅草鑼鼓”等民俗活動,已成為游客必體驗的文化項目,村民在守護家園的同時,更收獲了文化自信。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保護不是簡單的修舊如舊,而是讓她融入現代生活,成為村民共富的載體。”重慶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酉陽的實踐為山區傳統村落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以保護傳承為基,以產業創新為翼,讓老村寨既留住“古味”,又煥發“新味”。
眼下,酉陽的傳統村落正從“試點探索”邁向“全域推開”,一幅“村美、業興、民富、文盛”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武陵山區徐徐鋪展。當古老的吊腳樓亮起溫暖的燈火,當田間的稻香混著游客的歡聲笑語,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傳統與現代共生共榮的時代答卷。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