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葉富一方
航拍彭溪村茶王谷茶旅融合景區。李潤南 攝
核心提示
芳菲四月,茶香氤氳。
4月21日,“茶話奇蘭 茶引未來”——2025年白芽奇蘭茶開采儀式在平和縣崎嶺鄉彭溪村茶王谷舉行。
漳州是福建烏龍茶的主產區之一,全市主推“六泡茶”,其中平和的白芽奇蘭是唯一的原生茶。作為白芽奇蘭原產區的崎嶺鄉茶葉種植面積達2.82萬畝,年產茶葉7050噸,毛茶產值4.23億元。
近年來,當地突出茶葉特色產業優勢,著力打造白芽奇蘭茶特色品牌。在這片土地上,一片片青翠的茶葉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古樹新芽 香飄四海
雨潤千山翠,茶香萬里春。
清晨的崎嶺鄉籠罩在薄霧中,盤山公路如絲帶般蜿蜒而上。放眼望去,梯田狀的茶園層層疊疊,新抽的茶芽掛著晶瑩的露珠,在朝陽下閃爍著銀光,整片山坡宛如鋪展的綠錦。
茶農曾金源是白芽奇蘭的原產地彭溪村人,祖祖輩輩以制茶為業,如今種植面積已達上百畝,年產值數百萬元,產品遠銷海內外。在崎嶺鄉,像這樣的茶農還有很多。
“漳州種茶歷史悠久。”平和縣白芽奇蘭茶協會會長張國雄介紹,平和多山,有閩南第一高峰大芹山,有風光險峻的靈通山。平和多水,漳州市6條主要河流中有5條發源于此。好山好水出好茶,清康熙版《平和縣志》就有“茶出大峰山者良”的記載,清代時已出口南洋等地。
平和縣茶葉品種繁多,但主要以奇蘭茶為主,已有數百年歷史。那么為何又延伸出“白芽奇蘭”呢?
“白芽奇蘭是從當地奇蘭茶群體中單株選育而成的無性系新品種,因其嫩梢黃綠,芽頭白毫明顯,成葉深綠,葉形似竹葉奇蘭,制成茶后帶有獨特蘭花香氣,故得名‘白芽奇蘭’。”平和縣茶葉站站長葉賢明說。
1981年秋,彭溪村老茶農何錦能在彭溪坑岸邊的茶叢中發現一株特別健壯的老茶樹,樹高近2米,樹冠約3米,春梢茂盛,芽尖白毫明顯。從這株茶樹選育新種,根據其葉片特征和蘭花香氣,專家命名為“白芽奇蘭”。
“這兩棵母樹至今仍在陽山茶場里,枝繁葉茂。”葉賢明說,經林業專家鑒定,白芽奇蘭母樹樹齡已達250多年。
多年來,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大力扶持白芽奇蘭這一新品種,通過科技攻關和產業政策保障,白芽奇蘭茶迎來快速發展期。
“全鄉現有茶園2.82萬畝,年產茶葉7050噸,毛茶產值4.23億元。擁有茶企78家,合作社及家庭農場47家,茶葉初制機械1400余套。這片綠葉已成為帶動百姓致富的‘金葉子’。”崎嶺鄉黨委書記林志坤說。
目前,平和縣已將白芽奇蘭列為重要農業增長極,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白芽奇蘭茶先后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連續多年作為“漳州茶”代表進行推廣,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約6.2萬畝,產量約1.5萬噸。
生態轉型 品質升級
平和位于閩粵交界處,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除了是“白芽奇蘭之鄉”外,還是“中國琯溪蜜柚之鄉”,蜜柚和茶葉是平和縣的兩大支柱產業。
近年來,配合花山溪流域整治,當地在高海拔山區推行“退果還茶”政策,實現生態轉型,出現了“柚退茶進”的趨勢。
崎嶺鄉彭溪村的層層梯田上茶樹郁郁蔥蔥。“看,半山腰以下那些梯田以前種蜜柚,現在都改種白芽奇蘭了。”茶農朱財發站在茶王谷山頂介紹道。
“高海拔地區還是種茶更合適。”朱財發說,2015年他承包了250畝山地種蜜柚,由于海拔高達930米,蜜柚品質不佳,經濟效益差。前年,改種白芽奇蘭后,次年春茶就收入20多萬元,今年氣候好,春茶預計比往年能多收兩成。
時代在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種茶制茶的隊伍中,要如何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和效益?
“每年舉辦多場高素質農民培訓班,提升茶農生態茶園管理和茶葉初加工技術。”彭溪村黨支部書記陳紫光說。
“嘗嘗這泡茶,能打多少分?有沒有60分?”在制茶工坊里,一看到制茶專家葉賢明到來,茶農何錦坤連忙沖泡新茶請他品鑒。
何錦坤家也是世代茶農,在他的作坊里,傳統制茶工藝得到傳承與創新。“從采摘到成品要經過10道工序,但好茶既要看原料,更要看手藝。”何錦坤邊泡茶邊說。
“可以打個70分,再努力!”作為制茶專家,且又是上一任的駐村書記,葉賢明在彭溪村及周邊種茶村開辦過多場公益制茶講座,在茶農間有著較高的權威。他說:“優質茶青只是基礎,制茶工藝才是關鍵。縣里每年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力爭種好茶、制好茶,從而才能賣好價。”
這幾年來,崎嶺鄉以“提質增效”為核心,推動茶產業綠色轉型。2024年8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團隊在彭溪村開展首輪農藥殘留試驗,標志著陳宗懋院士工作站正式落地。
“選擇彭溪村作為試驗基地,因為這里是白芽奇蘭發源地,具有代表性。”團隊首席科學家周利表示,希望通過科研為茶產業質量安全保駕護航。
據悉,這幾年來,崎嶺鄉采取“走出去學,請進來教”的方式提升茶農技能。組織全產業鏈培訓,邀請武夷山制茶大師指導,開發野生茶、柚香茶等新品,同時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建設生態茶園5200畝。2024年春茶收購價同比上漲25%,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柚茶一體 農旅融合
四月的平和,柚花飄香。正是窨制新式茶飲“柚香奇蘭”的最佳時間。盛贊茶業公司工廠里充滿著茶香。
“茶坯處理、鮮花培養、窨花拌和、通花散熱、起花復火以及轉窨提花……”走進盛贊茶廠制茶車間,仿佛來到一個茶園花圃,新鮮的柚花被攤放在竹匾里,等待篩花窨制。
這是當地將柚子花與奇蘭茶進行融合發展,窨制出新式茶飲的一個大膽嘗試。
蜜柚和茶葉作為平和縣兩大支柱產業,數十年來各自發展,各美其美。近年來,當地創新推動“茶柚”融合,提升產品附加值。
平和縣有百萬畝蜜柚園,每年約產6億公斤蜜柚花,其有一大部分在開花期必須疏掉。如今,當地變“廢”為寶,將蜜柚花與白芽奇蘭結合,研制出新式茶飲。此茶以新鮮柚花和精制白芽奇蘭窨制而成,茶香與花香完美融合,窨制出來的新式茶飲香氣獨特、醇厚甘爽。
縱觀近年來平和茶產業的發展,“融合”成為一個關鍵詞,除了融合蜜柚產業外,與文旅的融合,開創出茶旅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連續多年舉辦白芽奇蘭茶開采儀式的彭溪村茶王谷,就是當地引進的一個生態茶旅項目,開采活動中,祝茶儀式、祭茶儀式、古箏茶藝表演、柚子花茶DIY、圍爐煮茶、自制奶茶品鑒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
據介紹,茶王谷項目集生態旅游觀光、制茶工藝體驗、白芽奇蘭品鑒、茶山賞月等于一體,目前已完成生態茶園改良、八卦茶園、游客接待中心、觀景平臺、廠房等工程。
“我們高效整合鄉村資源,以‘兩谷一湖’的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深入挖掘茶文化,講好茶故事,打造最具特色的集茶文化體驗、研學旅行、紅色旅游、朝圣文化、康養運動于一體的全域旅游示范區。”林志坤說,鄉里推動茶旅融合,還將結合美食文化、康養理念,研制茶葉美食,目前已開發奇蘭茶面、奇蘭茶飯、全茶宴、奇蘭奶茶等新產品,茶元素玩出新花樣,不斷延伸茶產業鏈。(報業集團記者 蕭鎮平 通訊員 葉淑霞)
記者手記
融合創新向未來
一片茶葉,何以成就一方富美?
平和縣崎嶺鄉的白芽奇蘭茶產業,以融合創新為筆觸,在傳統農耕文明的土壤中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現代圖景。這片綠葉的蝶變之路,不僅是農業產業的升級樣本,更是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產業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實驗。
面對蜜柚產業過度開發引發的生態壓力,崎嶺鄉的“退果還茶”政策展現了發展觀的迭代。高海拔山區改種茶樹,不僅修復了水土,更催生出新式茶飲這一跨界產品。蜜柚花從農業廢棄物變身茶中珍品,柚花資源的再利用,構建起“茶柚共生”的循環產業鏈。這種跨產業的資源整合,既破解了生態困局,又創造了“1+1>2”的經濟效益,凸顯了綠色發展的智慧——生態保護與產業增值本可同頻共振。
當茶山變成景區,制茶成為體驗項目,這種“接二連三”的融合模式,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條,更讓茶文化轉化為沉浸式消費體驗,重構了鄉村價值——農業不再是孤立的耕作,而是成為連接自然、人文與經濟的生態節點。(蕭鎮平)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