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產品品牌要統籌三個關系
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階段作用獨特,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當前,一批立足資源稟賦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正在崛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品牌建設需統籌獨特資源與背后供應鏈之間的關系。農產品品牌的獨特性往往根植于地域文脈和自然稟賦,而供應鏈是將其轉化為市場價值的橋梁。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隆家堡鄉的智慧橘園里,果農滕樹青輕點手機,區塊鏈溯源系統即刻顯示柑橘生長數據。北緯27度特有的光熱造就了麻陽冰糖橙的黃金糖酸比,但這個“中國冰糖橙之鄉”卻曾一度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困境。2018年,“守著金飯碗要飯吃”的窘迫迎來轉機。當地秉持“特殊氣候是天賦,市場認可才是本事”的理念,牽頭組建產業聯盟,實施“品種改良三年行動”,既保持傳統風味,又引入數字化管理系統,如今已有12個新品種通過綠色認證,電商復購率比改造前提高176%。
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供應鏈的創新能夠挖掘獨特資源的更多價值,從而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今年麻陽錦蜜冰糖橙地頭價每斤上漲了2.8元,合作社286戶成員戶均增收1.2萬元。全市建立了7個地理標志品牌矩陣,帶動23萬農戶嵌入產業鏈。當地整合7大地標產品的區域品牌,包裝設計、冷鏈物流、電商培訓等13個配套板塊同步發展,構建了從種質庫到云倉的完整體系,無人機植保覆蓋率達85%,AI分揀使優質果率突破90%,物聯網溯源系統讓消費者掃碼可見“橙生軌跡”。
提升產品附加值應統籌“單一環節”與“全鏈條”之間的關系。全鏈條的整合能夠產生協同效應,使得各個單一環節的優勢相互疊加。各地在品牌建設中的實踐探索,推動著對特色農業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形成了“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螺旋上升路徑。
延安“一棵蘋果樹”公益品牌項目,通過“共享經濟+定制農業+文旅服務”模式將傳統農產品銷售升級為情感聯結,實現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升級,解決了“豐產不豐收”難題,深化了對農產品品牌價值創造規律的認識。
山西大同云州區通過制定全國首個黃花種植ISO標準,構建了6大深加工體系,統籌27個合作社、制定218項標準,從土作坊到建成47條現代化生產線,用12年完成三次產業升級,黃花提取物進入生物醫藥領域后,產品附加值提升15倍,打破了“就品牌論品牌”的局限,將品牌建設嵌入到產業生態體系中,將“小黃花”打造成產值42億元的大產業。
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要統籌品牌賦能與聯農帶農關系。強大的品牌能夠吸引多方面的有效資源,從而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產業中來。麻陽的“柑橘產業黨委”、大同的“黃花產業鏈支部”牽引品牌建設,更關注著農戶增收。麻陽縣創新“三次分配”機制,將品牌溢價按比例投入村集體經濟和民生工程。近三年,全縣累計提取1.2億元“鄉村美學基金”,修復傳統村落47處,培育農民主播863人。
大同市黃花產業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當地3.2萬種植戶年均增收1.8萬元,6000名農民轉型為產業工人,“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匠心農品”的文化價值、“智慧農業”的科技價值得以充分釋放。
作者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北京聯合大學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