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蘿卜:從河灘地“長”出的大產業
利用大型機械,工人們在蓬安中壩采收蘿卜。
嘉陵江畔,白蘿卜纓子在春風中翻涌成綠浪。在蓬安縣錦屏鎮中壩社區的千畝蘿卜基地,南充春俊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冬春蹲下身,扒開土層捏了捏剛出土的“春不老”蘿卜:“你看這表皮光滑、根形勻稱,上周剛裝了32噸發往日本,那邊超市都搶著要。”
不只是蓬安,截至目前,我市建成以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沿岸縣(市、區)為重點的蘿卜優勢產區(基地)6萬余畝。全市南充蘿卜播種面積19.8萬畝、產量89.5萬噸。從河灘地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餐桌,南充蘿卜用20年時間完成逆襲,勾勒出丘陵地區農業全鏈振興的生動圖景。
規模化種植:從“零散田”到“產業帶”,河灘地長出“聚寶盆”
蓬安中壩種植蘿卜的歷史悠久,2012年,外地經商的黃冬春回到家鄉,聯合村里的蘿卜大戶成立了蓬安縣冬春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拉開了規模化種植的序幕。如今,南充蘿卜不僅銷往全國20多個省份,還出口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
4月16日上午,在中壩社區蔬菜種植基地,一塊試驗田格外顯眼,淡紫色、綠色、紅色,長的、圓的、棒型、橢圓型……50多個品種的蘿卜在此接受“考驗”。黃冬春介紹,合作社持續加大品種選育力度,從國內外引進美玉9號、美根808等優質品種,通過試驗田篩選出最適合當地水土的品種,為品質提升奠定基礎。
標準化種植是中壩蘿卜的“金字招牌”。翻土40厘米以上深度,起壟高度25厘米、寬度80厘米、間隔10厘米,播種株距12厘米……一系列精確到厘米的標準,讓蘿卜幼苗存活率達97%以上。拖拉機駕駛室里的小冊子,詳細記錄著每茬蘿卜的種植流程,從播種、施肥、用藥等環節都嚴格執行標準化生產。合作社還將農機農藝融合,實現了“耕整——起壟——播種——植保機械化”,僅施肥播種一體機每天就能完成80畝播種,無人機植保覆蓋整片農田,除采收外全程機械化,人工成本下降20%,畝均產量提升5%。
如今,嘉陵江沿線的蘿卜規模化種植已成常態。南充依托6萬余畝沙質河灘地,構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體系,推行“五統一”標準化種植,從翻耕深度到播種株距,從有機肥施用、病蟲害綠色防控,都有統一規范。每塊田的施肥時間、用藥種類都記錄在案,實現全程可追溯,出口日本的訂單年年增長。高坪區青居鎮1500畝蘿卜基地,2024年機械化作業讓產值突破500萬元。
政策“組合拳”為規模擴張保駕護航。近年來,南充市扎實開展農業特色優質發展行動,涉農資金積極支持南充蘿卜基地建設、主體培育、產地加工、品牌打造等。全市規模種植主體達50余家,曾經易受水澇的河灘地,如今變成了戶均年增收1.2萬元的“致富田”。
拓市場創品牌:從“無名菜”到“國際范”,小蘿卜闖出新天地
在春俊農業的分選車間,直徑8厘米以上的“百寶2號”蘿卜被單獨裝箱,這些是即將出口俄羅斯的“大個子”。“出口日本的‘迎冬二號’要求更嚴,農殘檢測精確到0.01毫克/千克,需要大量使用有機肥,每個能賣1.4元,是國內市場價格的3倍。”黃冬春指著墻上的出口備案證書說。
品牌建設是打開市場的“金鑰匙”。南充打造了“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模式,四川好土優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蓬安春俊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蓬安縣長梁鄉綠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駐了“好充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平臺,培育了“綠隆園”“春俊農業”“好土有土”“蓬朗”等企業品牌,“南充蘿卜”名片更加響亮。
在中壩蘿卜的包裝上,二維碼里清晰記錄著種植地塊、施肥時間、檢測報告,北京超市的貨架上,這樣的“透明蘿卜”比普通產品溢價多出40%。
電商渠道更讓蘿卜插上“云翅膀”,春俊農業通過成都第三方電商平臺銷售,每天發車量達到3輛,4個月銷售額突破270萬元,曾經藏在鄉間的“土疙瘩”變成了直播間里的“網紅貨”。
國際市場的開拓更顯智慧。針對不同國家需求定制品種:俄羅斯人偏愛耐儲存的“百寶2號”,韓國人鐘情青皮脆甜的“太子蘿卜”做泡菜,日本人則需要條形均勻的“迎冬二號”做料理。
去年11月,蓬安縣沿嘉陵江15000畝白蘿卜種植基地整體完成海關出口備案。這是南充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南充海關推出的又一項合作舉措——出口種植基地區域備案新模式。
該模式以蓬安白蘿卜種植基地為試點項目,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發揮行業主管資源優勢,對蓬安縣沿嘉陵江白蘿卜種植企業、合作社等主體進行初步篩選和打包推薦。在此基礎之上,南充海關按照出口食品原料種植場標準及目的國家(地區)要求提供技術支持,指導項目內企業在農業投入品使用、產品追溯體系以及有害生物疫情疫病防控等方面達標合規,整體符合備案條件要求,通過備案審核。
深加工延鏈:從“賣原料”到“全鏈賺”,一根蘿卜“吃干榨盡”
在儀隴縣中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清洗、切絲、腌制流水線開足馬力,剛收購的雙勝鎮蘿卜經過13道工序,搖身變成真空包裝的蘿卜干,身價從0.5元/斤漲到3元/袋。
去年,中味食品跟儀隴縣雙勝鎮勇旗專業合作社合作,簽訂了1000畝蘿卜的種植協議,“我們實行0.6—1.4元/公斤的托底價格收購,市場價高于托底價格時,專合社可以自由銷售賣高價,行情不好時,我們托底收購,避免因為低價蘿卜滯銷。收購來的蘿卜,我們加工成蘿卜干,主要銷售往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公司副總經理羅玉平揭開腌制池,濃郁的醬香撲面而來,“下一步還要上凍干生產線,把蘿卜做成高端蔬菜脆片,出口到東南亞。”
延鏈補鏈讓產業附加值節節攀升。南充引培5家深加工龍頭企業,構建起“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的全產業鏈:新鮮蘿卜按大小分級,大的出口鮮銷,中的做成泡菜、蘿卜干,小的計劃提取蘿卜硫素用于保健品,就連蘿卜葉都被制成飼料。
科技賦能讓加工環節更“聰明”。南充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與交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味食品、常豐農業、閬味香食品等企業引進蘿卜干、泡菜精深加工線,發展適路暢銷產品。計劃開發真空冷凍干燥技術,使蘿卜脆片保持營養成分,保質期延長至18個月;擬利用生物發酵技術開發蘿卜益生菌飲料,打造網紅飲品。
“以前賣原料每噸800元,現在加工成終端產品每噸能賣到8000元,產業鏈延伸有效帶動了價值鏈提升。”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