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桃子賣88元仍"難求" 青浦果園推動產業蛻變
在上海青浦的哈瑪匠果園,一顆水蜜桃賣88元,諸多商超還一桃難求,成為名副其實的“期貨”。
兩年前,記者曾采訪過這個果園。當時,哈瑪匠果園準備進一步打響品牌,將上海桃子賣到長三角、賣到全國。
如今,記者再次探訪,發現88元一顆的高價桃仍供不應求,僅供應上海地區都不夠。同時,哈瑪匠果園的理事黃偉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將桃子種植的上海模式推廣到浙江、安徽等全國23個省市地區。
記者觀察到,當傳統桃種植還困于采摘周期僅20天的瓶頸中時,哈瑪匠果園已悄然完成從“田間實驗室”到“產業路由器”的蛻變——這里不僅種出高品質的專利水蜜桃,在上海農科院支持下,以科技創新為支點,將桃子采摘周期拉長到100余天,撬動了一條覆蓋技術輸出、標準制定、農戶賦能、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鏈。
“這里每一顆果子,都是按照論文里的數學模型種出來的。”杭州富陽的種植大戶高增新嘗試了哈瑪匠果園種植模式后,一斤以上的特級桃產量大增,能賣到30多元一顆,實現了增收致富。他現在既是果園經營者,也是哈瑪匠品種試驗的“數據合伙人”,正在將科學種植模式推廣到桐廬等更多地方。
對每棵桃樹做“職業規劃”
在華為上海練秋湖研發中心對面,無人機航拍下的哈瑪匠果園,呈現令人驚嘆的數學之美——每株桃樹嚴格遵循60度開角,形成錯落有致的“綠色穹頂”。這種顛覆傳統的兩主枝自然開心形樹形,藏著黃偉從日本帶回的產業洞察。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偉結識了日本的“桃仙人”——日本山梨縣果農有賀浩一。在對方的啟發下,他投身種桃事業。
“目前世界95%以上的水蜜桃栽種品種均直接或間接來自上海,但國內桃產業產量大,品質卻不高。”黃偉告訴記者,回國后投身農業的最大動力就是——專注品質,培育出“全世界最好吃的桃”。
將“靠天吃飯”的農業種植細化為可量化的一套科學標準,是黃偉選擇的道路。
在上海農科院指導下,黃偉探索“兩主枝自然開心形”種植法,把果樹種成“專利矩陣”。在這種種植模式下,桃樹排列有序,樹與樹之間留有充足的空間。每棵樹的樹冠呈圓盤狀,果實集中生長在離地面兩米左右的高度,枝頭上的桃子分布均勻。
“與傳統果園密集種植來提高產量不同,我們這種方式能讓每一根枝條都充分接受陽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果實生長。”黃偉說,一棵桃樹理想的出品數量應該控制在500顆以內,從而打破傳統桃園“密植低效”的魔咒。
“智慧農業+設施農業”模式,是哈瑪匠果園另一優勢。在哈瑪匠的試驗田里,技術人員正對著桃樹調試反光膜,利用這一工具能夠有效提升桃子的糖度以及色澤外觀。
除了廣泛應用反光膜提高果實品質,農場還引進生草覆蓋改良土壤、精準測土施肥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實現水肥管理的精準控制。
“我們每棵桃樹配備傳感器,能實時監測數十項生長指標,未來有望引入數字孿生系統。”據黃偉介紹,哈瑪匠果園里的每株桃樹都有專屬成長檔案,由技術員對桃樹做“職業規劃”,“花芽分化期控氮補硼,膨大期精準補鉀,就像給運動員定制訓練計劃。”
在去年的幾次臺風天氣中,哈瑪匠果園的“智慧農業+設施農業”模式大顯身手,由于提前數小時啟動防護預案,避免了上百萬元的損失。
破解“集中上市魔咒”
桃產業發展的最大攔路虎,就是桃子的采摘周期問題。傳統模式下,桃子的采摘周期只有20天,大量桃子在短時間內集中上市,價格賣不出不說,一旦滯銷會造成巨大浪費,桃農也利益受損。
“大家都知道水蜜桃一個星期賣不掉的話就會爛,上海的桃都是7月15日出來了,8月5日結束了,采摘期僅20天,無法支撐行業健康發展。”黃偉說。
但在哈瑪匠的“桃宇宙”中,早熟的姬小夏金陽5月泛紅,晚熟的桃夢香9月飄香,70多個品種接力演奏長達100天到120天的甜蜜交響,破解了“集中上市魔咒”。
這背后的時空密碼就是科學育種,多品種培育。哈瑪匠果園面積不算大,但品種多達70余種。相比上海一般桃子7月底至8月中旬的上市時間,這里桃子的成熟期從5月20日起,可持續至9月20日,且每個月都有2—3個特優品種成熟,極大延長了桃子的品嘗期,重構桃產業生物鐘。
好的土壤才能種出好的水果。2011年前,哈瑪匠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1%,現在上升至3%(地面下30厘米)。“土壤里,藏著中國桃業復興的密碼。”黃偉表示,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培育桃樹的關鍵。
在建園初期,黃偉清理出1000多車塑料垃圾,制定“亂扔罰款”鐵律。他還打造了一條有機質特供鏈,定制羊糞肥,不斷壓豆餅、花生,保留生草改良土壤,形成“草與樹”的共生哲學。
分揀進行“高考式選拔”
除了科技,一顆匠心是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浦東新區的某個農業合作社,分揀線上的桃子正經歷“高考式選拔”——糖度、果徑、著色度等多項指標實時監測。這套由哈瑪匠輸出的標準化體系,正在重塑上海桃業生態。
據介紹,哈瑪匠果園從育苗到采摘的每個環節都嚴格按照規范進行管理。這種嚴格的管理確保了果園桃子的高品質。隨機測試顯示,哈瑪匠果園的桃子糖度普遍在13至14度以上,遠高于市場上普通早桃8度左右的糖度。部分品種在完全成熟后,糖度甚至能超過20度。
桃的整個生長期,會有3—4次疏果作業,為提高桃子的品質,果園對每一棵果樹出產的果實都有數量和質量上的控制,“我寧愿要300個特級果,也不要600多個B級、C級果。”黃偉說。
為進一步細化標準,哈瑪匠果園引入農產品分級制度,將成熟收獲的桃子用無損測糖儀進行篩選,分成四個等級,T(特)級、A級、B級和C級,價格依次遞減。其中,品質最好的特級可以賣到88元一顆。
在進園區的第一排桃樹前,豎著一個明晃晃的招牌,上面寫著哈瑪匠果園的六大“堅持”:堅持不使用化肥、堅持施有機肥、堅持土壤改良、堅持不用除草劑、堅持杜絕白色垃圾、堅持公園的理念。
“是只顧眼前利益還是要長遠利益,要算一筆發展的大賬。”黃偉還告訴記者,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在青浦區支持下,正在推動“金柿”計劃,將培育多年的柿子品種推廣到千百個農戶的宅前屋后,帶動農民增收。據悉,哈瑪匠果園計劃2—3年內在青浦區種植5萬棵柿子。
撕開哈瑪匠桃子的定制包裝,果香中飄落一張彩葉——上面可見這株桃樹的生長全記錄。
在青浦區、上海農科院以及各級農業推廣機構支持下,哈瑪匠果園通過十多年耕耘,不僅種出了香甜的水果,還讓“上海水蜜”上升為“上海標準”,進而構建“科技研發—標準輸出—資本聚合”的現代農業系統。當中國更多農田裝上來自上海的“中國芯”,鄉村振興的敘事必將升維。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