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館 | 除了“芒果臺”和茶顏,低調的湖南還有低調的好茶
導 語
自2022年4月23日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正式面向全球發(fā)布以來,我們通過文字與圖像,在云上展示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內涵、品牌產品、品牌形象,呈現(xiàn)有關中國地理標志品牌的學術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茶地理標志地圖在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也正式上線。
地圖中總共包含中國601個茶葉地理標志,其中最多的是湖北省,有81個,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分別有76、57個。
今日分享湖南省茶葉地理標志地圖。湖南省共有49個茶葉地理標志,其中綠茶地理標志20個、紅茶地理標志9個、黃茶地理標志2個,黑茶地理標志3個,其他茶地理標志15個。
圖片來源: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www.cagibrand.com)
湖南是一個相當?shù)驼{的省份,
低調的過了頭。
“湖南自郡縣以來,曾未嘗先天下”
“湖南人物罕見史傳,三國時如蔣琬者,只一二人。
唐開科三百年,長沙劉蛻始舉進士,時謂之破天荒”
直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湖南才迎來人才的群體性爆發(fā)。
時至今日,
前有“芒果臺”,
后有“超級文和友”與“茶顏悅色”
湖南牽著長沙正逐步走向時代的舞臺前。
湖南的茶葉也格外低調,
沒有西湖龍井的“皇權”buff,
也沒有福建大紅袍的珍稀獨特。
但處在全球黃金茶葉帶上的湘茶卻并非平庸之輩,
其內部的“茶葉品牌”早已是山頭林立,
持有“地理標志”的茶葉品牌已多達19家,
全省接近一半的縣在重點發(fā)展茶產業(yè)。
尤其是近幾年,
湖南茶產業(yè)開始高舉“五彩湘茶”的旗幟,
正所謂“三湘四水五彩茶,五彩湘茶香天下”,
湖南茶產業(yè)正以
湖南紅茶、瀟湘綠茶、安化黑茶、岳陽黃茶、桑植白茶
這些區(qū)域公用品牌為基礎,
打造新的增長點,撐起茶農增收夢。
2022年11月4日,
第二屆瀟湘茶文化節(jié)在湖南長沙舉辦,
徹底吹響了品牌強茶、鄉(xiāng)村振興的號角。
胡曉云主任也應邀參加了開幕式并發(fā)表了主題演講。
多樣的文化積淀,
充實了湘茶的文化內涵
今天來盤一盤那些獨具魅力的湘茶。
我國西南地區(qū),橫亙著云霧繚繞、綿延不絕的大瑤山,瑤族人依山建寨,在這繁衍生息。而在湘南永州坐落著一個瑤族人璀璨的聚集地“神州瑤都”,那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縣,江華瑤族自治縣。
瑤族的先輩,傳說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原始社會時期生活在黃河流域。之后由于部落、諸侯割據(jù),以及朝代變遷,瑤民逐步向南遷徙,以刀耕火種、不固定的游耕農業(yè)經濟為主要的生存方式。 瑤族的發(fā)展幾經磨難,但瑤族同胞們卻始終樂觀開朗、熱情好客。對瑤民來說,“進屋就是客”,無論是否相識,均敬大碗茶,盛情款待。一杯好茶,正是瑤族人民的待客之道。
2019年,研究院團隊來到江華,為江華打造打造凸顯特色文化的茶葉品牌。
縱觀江華縣域與茶產業(yè)的歷史文脈,瑤族文化貫穿其中,賦予這方土地獨特的民族魅力。江華苦茶是瑤族同胞世代相傳的民族茶飲,與苦茶相關的瑤族神話傳說、民俗資源均十分豐富,民族色彩濃烈。經過多方驗證,江華苦茶的民族特色,可以成為差異化價值的落腳點。
鏈接“瑤文化”
探尋江華苦茶的“瑤文化”與消費者的鏈接,可以追溯到苦茶名字的由來。苦茶之名,源于一個美麗的誤會:江華瑤族熱情好客,當遠方貴客到來時,主人會敬上一碗茶。客人笑問,這是什么茶?瑤家人答:“苦茶”。因瑤語“好”與漢語“苦”諧音,便被大家叫成了“苦茶”。所以,江華苦茶,即為瑤山好茶。由此創(chuàng)意品牌口號:
“好茶”呼應了瑤族語言與漢語言的奇妙諧音,蘊藏瑤族與漢族愛茶人的緣分故事,是瑤家人與遠方茶人共同之作,巧妙地傳遞了“苦即是好”的寓意,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亦體現(xiàn)了產品優(yōu)異品質。另一方面,“名山出好茶”的傳統(tǒng)認知在消費者心目中根深蒂固。江華瑤山云霧繚繞、綿延不絕,千百年來瑤族人依山建寨,常年喝茶,健康長壽。對于江華苦茶而言,“瑤山”就是其有力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背書。
江華苦茶品牌主形象
江華苦茶品牌主形象以瑤族服飾上的“八角紋”為創(chuàng)意元素,形成一個“茶”字。八角紋傳承自瑤族古老的圖騰文化,象征太陽,隱含對品牌未來發(fā)展蒸蒸日上、一片光明的美好祝愿。細節(jié)處提取了瑤族織錦元素,用幾何圖形的方式繪就三條不同的織錦,每一條的紋路均有細微變化,體現(xiàn)瑤族文化的多樣與璀璨。紅底黃白線是瑤族服飾常用的搭配色調,民族感強烈,圖形亮眼奪目。
江華苦茶公用品牌價值由2016年1.86億元上升至2021年3.06億元,斬獲中澳茶博會金獎、“茶祖神農杯”名優(yōu)茶金獎等獎項,江華瑤族自治縣被評為湖南茶葉“十強生態(tài)產茶縣”,湖南茶葉千億產業(yè)十強縣。江華正在成為一張具有瑤族文化特色的“江華名片”。
與傳統(tǒng)六大茶不同,“永順莓茶”原材料是生長在湘西土家族深山中的一種藤本植物,學名為顯齒蛇葡萄,又稱長壽藤、神仙草,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將它歸為藤茶類。
當?shù)叵鄠鳎枋乔嗯畮淼摹U乒苋耸篱g霜雪的青女化身為藤,變出草藥“遇火成霜”,守護一方百姓。將其進貢給土司王,土司王飲后連聲稱贊“美美美”,后來“美茶”被傳為莓茶。
莓茶與白茶看起來頗為相似,但白茶表面是葉子天然生長的白絨毛,莓茶則是經歷熱鍋殺青,炒至5成干再手工搓揉晾曬,自然析出黃酮結晶。黃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可預防和輔助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降六高的作用。
2019年9月,“永順莓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順利通過,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今年8月,“永順莓茶”正式入駐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向更多人展示了莓茶品牌。
“永順莓茶”品牌標志的圖形部分為圓形印章造型,印章中永順的土司王手拿莓茶,四周環(huán)繞的是莓茶藤蔓。圖形使用了線條鏤空雕刻設計,同時也有版畫視覺效果,整體富有民族風情的文化韻味,展示了土家族的風情,也強調了“永順莓茶”的天然純凈。
近年來,永順縣委縣政府把培植發(fā)展莓茶產業(yè)作為富民興縣、精準扶貧的一項重點產業(yè)來抓,采用“四跟四走”的扶貧產業(yè)發(fā)展思路和 “公司+基地+ 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fā)展模式,累計開發(fā)種植莓茶3.93萬畝,年產量達900余噸,產值1億多元,帶動2600多戶、1萬多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為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茶葉市場,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永順莓茶”已發(fā)展出黑茯磚、速溶茶飲、莓茶月餅等新型產品,未來還將有更多形態(tài)的周邊產品與我們見面。
如果你對黑茶感到陌生,那你一定聽過云南普洱茶、四川康磚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其實這些茶,與安化黑茶都屬于黑茶一門的“好兄弟”。
圖源:湖南鄉(xiāng)村振興局
安化黑茶有著龐大的家族成員。按原料來分,安化黑茶可分為“三尖”又稱湘尖,采用原料較細嫩的黑毛茶加工而成,篾簍荼裝。“三尖”按原料等級又能分為天尖、貢尖、生尖,其中天尖最為頂級,多采用谷雨時節(jié)的鮮葉加工而成,清朝道光年間被列為貢品。
按茶葉造型,安化黑茶又分為“四磚一卷”:
(1) 花卷:源于百兩茶(即一卷茶,凈重為老秤100兩),后創(chuàng)新萬兩茶、千兩茶、十兩茶等不同規(guī)格的產品,加工方法基本一致,外包棕葉、黃篾,再用竹篾捆壓箍緊由人工踩制而成,茶身留有花紋,似畫卷,故稱“花卷”。
(2) 花磚:由花卷茶演變而來,磚面四周印有花紋。
(3) 黑磚:黑磚與花磚的壓制工藝基本相同,較茯磚來說更為緊實,多為長方塊狀且不要求發(fā)花。
(4) 茯磚:主要經過毛茶精制、汽蒸發(fā)酵、灌模壓制、發(fā)花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發(fā)花”為關鍵工序。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磚茶”,也被稱為“茯茶”或“福茶”。
(5) 青磚:以老青茶為原料壓制而成,分里茶和面茶,面茶又分灑面和底面。
安化黑茶飲用起來,有著獨屬于湖南的煙火氣息,皆因制作過程中需以松柴明火的七星灶烘干。必須要使用松柴與明火,經此一步,不僅能揮發(fā)掉茶葉里面的呈澀的多酚類物質、呈苦的咖啡堿類物質,還能使茶湯清亮,并對茶葉本身產生保護作用。就這樣從鮮綠色的葉子變成了顏色黝黑、味釅而苦、帶著松煙味的黑茶。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上世紀80年代末期,安化黑茶日漸落寞;90年代至21世紀初,安化的國營茶廠均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tài),員工大量下崗。直到2005年,央視《鑒寶》欄目中,安化第二茶廠生產的“天尖”被專家評估出了每簍48萬元的天價,安化黑茶重回大眾視野。安化縣趁勢乘風直上,大力發(fā)展黑茶產業(yè)。
目前全縣有超過35萬人從事與茶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僅勞務收入就超過30億元。安化黑茶產業(yè)逐步成長為縣域內規(guī)模最大、品牌最響、綜合效益最高、帶動能力最強、從業(yè)人員最多、成長性最好的富民主導產業(yè)。全縣15萬多貧困人口中有10萬人因茶脫貧,已經形成了產業(yè)脫貧的“安化模式”。